浏览次数
分享
下一轮投资热潮在哪?投资人看好企业服务
下一轮投资热潮在哪?投资人看好企业服务
8月14日,在以太bit大会投资人论坛上,贝塔斯曼合伙人丁海鹏、蓝湖资本合伙人胡磊、真格基金合伙人李剑威、蓝驰创投合伙人朱天宇、联创策源主管合伙人元野以及以太投资总监朱倍民以“下一轮投资热潮在哪”为主题进行了对话。
联创策源主管合伙人元野表示,看好移动端信息的传播带来的消费升级项目。对于只是一味通过补贴等形式获取规模,基金会非常谨慎。
蓝驰创投合伙人朱天宇则认为,微商渠道会慢慢成为消费品服务的主要渠道之一。配合最后一公里的物流能力的提高,会形成新的服务模式。
真格基金合伙人李剑威的观点是,CRM、人力资源的公司增长非常快,今年是企业服务投资的元年,两三年内一定会出现企业服务的10亿美金公司。
对于企业服务市场,贝塔斯曼合伙人丁海鹏表示认可今年是企业服务投资元年的说法,但是贝塔斯曼不是特别看好上来就是免费的,想着某一天提供增值服务,还是看好能卖出钱来的产品。
蓝湖资本合伙人胡磊虽然看好企业级的创业机会,同时他也认为这个领域的创业难度很大。“2B的供应链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毛利都是非常低的,大家都在做效率的游戏,或者成本低,或者周转快。2B市场公司还有一点很困难的是很难用补贴的方法去拉动用户的习惯,因为B端的用户有自己的特点,有很强的黏性”。
以下为圆桌对谈全文:
朱倍民:今天五位大咖难得聚集一堂。很多关注投资领域的朋友知道过去一年的资本市场出现很多热点,也是未来的风口,比如消费升级、企业服务和传统行业的互联网广告。今天本场论坛将围绕这三个主题展开。随着互联网向三四线城市快速扩展所造成的渠道下沉,包括80后人群的消费红利,以及移动互联网APP移动端对于各类人群的覆盖,使得过去一年的资本市场出现了消费领域的各个投资热点,比如海淘、母婴电商、最后一公里、物流、农业等等。在接下来消费升级的这一波浪潮中,有哪些细分行业还存在机会?有哪些商业模式还有机会?有哪些领域,新的投资者、新的创业者进入的时候需要谨慎。首先请策源的元总跟我们聊一下。
元野:我们基金也觉得接下来的消费升级可能是在移动互联网媒介的传播中起到加速的作用。如果大家对二三线城市或者是更下沉的地区有所了解,这些地区的用户在过去十年的消费过程中接触不到我们常常讨论的优衣库或者是比较好的化妆品品牌、珠宝品牌。我们把自己当做典型用户生活在一线城市,接触的消费机会很多。我们更看好的机会是来自于移动端信息的传播,类似于美啦,或者是我们投资的下厨房。加速信息传播,让更多的消费者获取更优质的有消费者价值的产品。我们更看好这个角度。
我个人不是那么看好的是伪需求类的产品,仅仅是在我们生存的望京这个圈子或者是在其他地方需要的伪需求,对整个效率并没有特别显著的提升,也没有太多的科技元素和加速流通环节。只是一味的通过补贴等形式获取规模,我们这个基金对这样的项目还是更谨慎一些。
朱倍民:胡总对于改变供给、改变供应关系的消费非常有研究,胡总可以就消费升级跟我们聊几句。
胡磊:不管是宏观经济的报告,还是人口收入的数据,最近一两年吸引了很多媒体和投资界关注海淘这一波的成长,大家可以感觉到明显的趋势。从投资的角度来讲,投资消费升级面临的挑战是不一样的。可能你做的行业不一样,想的也不一样。说得具体一点,消费升级是一个宏观的趋势,消费升级就意味着有一股新的需求或者是被压抑,或者是被迅速的释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需求出来,今天这个市场到底有没有这个供给。今天市场的供给跟需求没有匹配上,还是供给不足。每个市场的供求比例不一样,可能决定每个市场做业务的方式不一样。这是非常有兴趣,也是花很多时间调研的。刚刚美啦的CEO跟大家讲了美妆,这是非常有意思的市场。随着消费升级,因为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就会导致大量长尾的品牌像雨后春笋一样的出现。我在今年3月份去美国参加了有机化妆品的展会,我发现参展品牌有26万个,让我非常吃惊。这在十年、十五年之前是不可想象的。因为有大量的需求被释放出来,有长尾的供给,供给和需求的匹配就成为问题。这是美妆市场,如果你做家居、服装、运动品,每个市场碰到的问题都不一样,大家在创业的时候想一想所处市场供和求的环境怎么样、瓶颈在哪里,创业公司都是以小博大,就算是拿到资金的支持,也就是几百万美金到一千万美金,选择好的切入点还是非常关键的。朱倍民:朱总可以跟我们聊一下您觉得哪些细分行业还有机会。
朱天宇:我最害怕预测性的问题。首先VC的机能已经退化了,VC只善于提出问题,不善于解决问题。对于消费升级来讲,我觉得升级的本质是对商品和服务的质量有更高的需求。中国都是从短缺经济时代走过来的,首先解决的是有无问题,继而是好坏问题,再然后是舒适与否。刚刚倍民已经把我们要说的内容都分析得差不多了,这几个因素,营销渠道的多样化、社交媒体带来的一系列机会、渠道的下沉、需求层次的提升。从预测的角度来讲,我很难给出非常具体的点。从思考方法论的角度,我觉得可以从因上求果。换句话说,我们还是可以考察一下,这里最基本的逻辑项目,消费是对质量和品牌的需求。从创业者的角度来讲,你怎么让好的东西跳出来,让好的东西更好地卖出去,还有很多最基本的营销手段,或者是技术提升上的运用。最基本的因素有哪些,整个行业里最基本的因素在发生哪些变化,或者是提升。这些点的观察和捕捉是抓住细分市场的关键因素。过去两年起来的微商的渠道,今后这个渠道会慢慢成为消费品服务的主要渠道之一。有很多自己家做的牛肉干,或者是坐月子熬的阿胶或者是月子汤,产量不是很大,但口碑非常好,怎么让它出去。这有没有平台的机会,或者是垂直细分电商的机会。对创业者来讲,有很多可以捕捉的地方。这是两个方面,一个是需求端,抓住本质,我们要好的东西,还是要有品牌的东西。另外一点,从供给的角度,有没有新的工具,像微商这种工具,包括现在最后一公里的物流能力。这些都是以前基础设施不具备的因素。它们拼装起来以后会形成哪些新的服务模式?解决以前解决不了的用户痛点。
我很难用预测的方式回答你的问题,只能提供回答问题的角度。
朱倍民:控制质量、建立品牌、提供有效的渠道,这些消费类企业的重要元素还是需要的。只是找到新的技术,找到切合点,付诸实现。
接下来进入下一个企业服务的话题。中国企业需要向精细化运营方向发展,需要有效的软件提升生产效率。美国市场Top10云计算服务公司的市值是250亿美金,到了2015年,已经到了1800亿美金,七年增加了七倍。反观国内,没有出现过10亿美金以上的服务公司。在Saas的圈子里,大家都是要打造平台化的公司。中国和美国的企业服务的土壤有什么不一样?中国在未来几年有没有可能诞生超过10亿美金或者是更大市值的企业服务公司呢?这个问题先交给李总。
李剑威:我之前投企业服务相对多一点,也观察了这几年企业服务市场的变化。从2011年到现在,美国的云计算服务企业增长非常快。从VC投资的角度来讲,投企业和投服务的比例大概是4:6,投企业的几乎占到了半壁江山。中国的企业类投资确实是比较滞后的,2010年还没有什么基金在投企业。到现在,每家基金或多或少都会关注企业服务。从同样的角度来讲,2010年以前,或者2008年以前,中国的中小公司一般不太关注过程管理。这几年可能发生了比较根本性的变化,包括人工成本提高了很多,比如现在的工资水平比2008年上涨了1倍左右。很多老板或者是管理层就会更关注人员的效率。
随着很多技术的发展,包括云计算、移动。智能手机出现以后,每个人都有一个小电脑,在移动上的CRM可能增长很快。从需求上来讲,中国的消费总监和美国的消费总监本质上没有区别,都需要知道这个月有多少潜在的客户、成单的概率怎么样,有多少成交。这些根本需求不会变。但是,有些外在条件,包括管理层的意愿、销售的工具,以前不具备,现在具备了。我感觉很多土壤已经慢慢成熟了。在过去三年,企业类服务公司的基数跟美国的距离相差比较大,但增长速度很快。我们投的很多CRM、人力资源的公司,这几年的增长非常快。我感觉时机已经到了,从增长率和团队素质、产品的角度来看,很多条件都已经具备了。有几个做企业投资比较多的基金说今年是企业服务投资的元年。主持人问我什么时候出现10亿美元的公司,我想只是时间的问题,两年、三年一定会出现。
朱倍民:刚刚提到土壤的成熟、企业服务应用场景的变化,包括大家对虚拟服务付费意识的提高,都让我们对这个领域非常期待。
丁海鹏之前有过SAP的实施经历,也投过一些顶级的服务公司,你跟大家聊一下这个话题。
丁海鹏:我们的企业还是投很多消费公司的,我们也投过凤凰网、易车网、大姨吗等等优秀的消费类互联网公司。回到企业服务的话题,剑威提到今年是企业服务投资的元年,我也同意。我认为企业服务市场的投资更难,发展的更慢一点,所以发展的滞后。但是,发展滞后并不等于它落后。当时我们做中石油,一个客户一天的实施费就有几个亿,再加上软件费也有几个亿,像IBM、甲骨文,他们每年可以在中国获得几十亿的收入。只是大家还没有谈到风口的概念。这两年国内创业者的水平越来越高,大家就开始将国外的东西赶出中国,不管是ERP、CRM领域,都开始使用国产的解决方案。从时间来看,正好到了这个时候。
从创业者的角度,做企业级的服务还是需要能文能武,需要技术实力特别强,否则搞不定软件、硬件集成。又需要销售能力足够强,毕竟是一个要赚钱的东西。我们不是特别看好上来就是免费的,想着某一天提供增值服务。我们还是看好能卖出钱来的产品,这是商业的本质。
总而言之,这对创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细分的角度,过去一段时间,大家逐渐的把一些底层的,服务器、存储、网络、虚拟化这些领域逐渐解决了一些问题。接下来肯定是应用层的东西逐渐替代国外厂商,我们也非常关注这个领域的创业公司。
朱倍民:以后非企业服务类的案子也欢迎找贝塔斯曼的丁海鹏。
接下来再聊一聊传统行业的互联网化,也就是我们嘴里经常讲的B2B。传统行业有非常强烈的线上营销和交易的需求。近年来,资本市场也诞生了很多垂直行业改造的热点,已经发生的有物料、大宗商品,像钢铁、塑料,以及一些比较冷门的领域,比如化学、生物。这些行业都因为互联网的介入而极大的提升了效率。有些行业比较适合通过互联网改造,有些不是特别适合互联网。接下来的问题想问一下蓝湖的胡总,您觉得哪些行业通过互联网介入改变供应关系会有比较好的机会?
胡磊:说老实话,这个问题没有特别好的答案,我们也是在不停的学习过程中。用互联网行业改变传统行业,挑战挺大的,每个行业的特征都不一样。从宏观层面来看,有比较多的创业者介入这个行业。大部分的互联网B2B都是供应链的生意,不管是重要的工业原材料的煤、油、钢材、水泥、布、棉花等等,每个行业的绝对体量都是非常大的,这些行业的特征也决定了上下游比较分散。如果只是用2C的互联网的角度来看,每个细分行业都非常性感。但是,2B又有一点不太一样,因为是2B的销售,买的一方对临时撮合的需求、对交易频率的需求都会因为行业的变化而呈现不一样的特征。对投资人来讲,每个行业都是从零开始学习的过程。我们投了非常不错的做生鲜、蔬菜供应链的公司。我们知道菜是怎么回事了。又要投棉花、煤的时候,都是重新学习的过程。
我们在这个过程中看了很多海外做供应链的公司。我说比较难做是因为如果大家要做这个行业是需要有心理准备的。2B的供应链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毛利都是非常低的,大家都在做效率的游戏,或者成本低,或者周转快。在大家做的细分行业,你用互联网行业的手段到底抓住了什么样的行业变化、在什么样的环节上提升效率,这是比较棘手的问题。2B还有一点很困难的是很难用补贴应的方法去拉动用户的习惯,因为B端的用户有自己的特点,有很强的黏性。我们也在学习的过程中。
朱倍民:策源的元总对互联网改造传统行业也有很多自己的观察,可以总结一下您在这方面的思考。
元野:我们从2005年开始创业的公司,科技的元素比较强。在过去十年,我们也做过很多优秀的企业,都是经历发展的红利企业。但是并没有从技术上创新,是从应用形式和消费模式上有一些创新,甚至是通过资本的力量来填补巨大的需求,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从互联网改造传统行业到用户的应用形式上,从情怀来说,我个人更期待在技术上取得一定突破,解决市场效率的问题,或者是从模式上进行根本性的创新。就是接着胡总讲的,我们也看了很多2B的生意,相信一定会有很多的机会。
我看到更多的是在批发环节,跟传统批发商起到一定的作用,并没有从科技上和规模经济上彻底改变模式,比如给某些店送东西。这些店在过去存在的五年、十年中,比如给酒吧送酒,有人专门做这个生意,在一个城市的一片地区,他专门给娱乐场所送这些东西。从上游的经销商到下游的商户,他们也不用你的APP,你就说别人有10%的毛利,我变成2%的毛利,都是为了冲规模融资,仅仅从这个层面上确定自己的商业机会的话,商业本身的稳定性和合理性都会受到很大挑战。真正从科技的角度和效率提升上,做到一定规模之后,它的规模经济来自于哪儿,它的科技元素来自于哪儿,真正形成巨无霸的企业,才是我们比较向往的。